穿越平凡·追求卓越
搜索

【研报】微小卫星行业研究—星星点灯 照亮前程(22页)

根据卫星的质量,通常将小于1000 公斤的卫星称为广义的小卫星,其中,将500-1000 公斤的卫星称为小卫星,100-500 公斤的卫星称为微小卫星,10-100 公斤的称为显微卫星,小于10 公斤的称为纳米卫星。还有一种质量更小的卫星称为“皮卫星”,系指质量小于1 千克的微小卫星,以微型机电系统(MEMS)技术为核心。从苏联1957 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随着各应用领域任务需求的日益增加,卫星质量由最初的84 kg 已发展到超过6000 Kg 的大型卫星。卫星的制造成本和复杂度大幅提升,1 颗1000Kg 以上的大型卫星,其成本为1 亿-20 亿美元;1 颗100 Kg 以下的小卫星,成本也需要200 万-1000 万美元。与此相反,小型化、高性价比卫星技术也正在蓬勃发展。目前,1 颗1kg 以下的皮卫星成本为2 万-20 万美元,1 颗0.1 kg 以下的飞卫星成本甚至不到1 万美元。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国际上采用新技术和新设计思路,兴起了小卫星热。20 多年来,全世界共发射各种各样的小卫星近900 颗,约占同期航天器发射量的20%。小卫星经过20 多年的快速发展,在技术上获得了巨大进步,在应用上正在向全方位扩展。现代中小型航天器是以一种全新的概念出现的,采用了崭新的设计理念和大量高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航天器的功能密度。单个中小型航天器可以快速、经济地完成各项航天任务,多个中小型航天器组成系统还能完成单个大型航天器难以胜任的空间任务,如实现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全球监测和军事侦察。在近10 年发射的353 个中小型航天器中,技术试验和科学实验航天器仍占中小型航天器市场的主导地位,其次是地球观测和通信卫星。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