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异质结电池设备行业深度报告(44页)
PERC 电池技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PERC 全称为 Passivated Emitterand Rear Cell,即钝化发射极及背局域接触电池,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9 年,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马丁·格林教授的研究组在 Applied Physics Letter 上首次正式公布。通过光刻、蒸镀、热氧钝化、电镀等新增工艺的加工,PERC 顺利完成了实验室制备,而根据当时反馈实验数据,PERC 电池实验室的转换效率达到了 22.8%,远优于常规电池。与常规电池相比,PERC 电池最大区别在于背面介质膜钝化。从电池结构的角度,PERC 电池与常规铝背场电池的结构是较为相似的,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PERC 电池在背面进行了介质膜钝化,具备钝化叠层。这使得 PERC 电池能在降低背表面复合速度的同时,提升背表面的光反射,提升了电池的转换效率。另外,由于增量工艺流程的缘故,相比常规电池产线,PERC 电池需要新增沉积背面钝化叠层的设备。
常规电池转换效率瓶颈凸显,PERC 电池量产被再度提上日程。尽管上世纪八十年代,PERC电池早已在实验室完成研发,但在随后的二十年里,PERC 电池产业化进程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但随着常规的铝背场电池的转换效率逐步逼近 20%的效率天花板,传统的工艺改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提升的效率需求。如果要进一步突破 20%的效率瓶颈,则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电池技术。考虑到 PERC 技术对电池转换效率提升明显,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且与当时电池生产线高度兼容,因此,PERC 电池的量产被再度提上日程。
“863”专项的启动,宣告我国 PERC 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正式拉开帷幕。事实上,早在 2008年,国内的电池企业已经陆续对 PERC 类电池产业化展开研究;然而,最具标志性的一幕发生在2012 年。当年 7 月,由中电光伏牵头承担的 2012 年度国家 863 项目“效率 20%以上低成本晶体硅电池产业化成套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生产线”子课题启动会议在南京正式召开,包括中电光伏、晶龙实业、西安银泰、河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西北大学在内的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单位均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对 PERC 电池的量产项目明确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1)高效率:PERC 电池的转换效率要在 20%以上;2)规模化生产:产线产量规模高于 35MW。“863”专项的启动,宣告我国 PERC 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