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平凡·追求卓越
搜索

【行业】新药研发过程经历了什么(24页)

80 年代以后,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分子生物学科的完善,以靶点为核心的药物研发模式逐渐建立。当新的基因或蛋白质的功能被揭示之后,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得到明确,就可以寻找该生物效应传导机制上的相关环节作为靶点,如受体常在生理效应中发挥信号转导的作用,针对其可以研发激动剂或拮抗剂,以激活或抑制相应的生理活动。 苗头化合物评价标准。以上方法筛选出的化合物并不一定都适合作为苗头化合物,苗头化合物应基本满足如下的标准:1)与靶标的结合强度不低于 10μmol/L;2)有一定水溶性,溶解度不低于 10μg/mL;3)可穿越细胞膜;4)细胞水平显示生物活性;5)无细胞毒作用;6)具有化学稳定性;7)可以制备获得;8)具有知识产权的保护3。此外 Lipinski也根据大量临床口服药物的化学结构,归纳出一些经验性特征成为遴选苗头化合物、先导化合物和构建化合物库的重要参考标准,即口服药物的类药 5 原则:1)相对分子质量低于 500;2)氢键给体低于 5;3)氢键接受体低于 10;4)clogP(脂水分配系数)低于5。 活性不是苗头、先导化合物的唯一评价标准。筛选苗头化合物、先导化合物不能仅以活性强度作为单一指标而忽视其他因素。但相对分子质量、亲脂性、水溶解性等是影响药物药代的重要因素,忽视这些因素易导致后续开发遇到难题,例如在苗头化合物的后续优化中人们往往加入基团或者片段,以增加与靶点结合的机会,提高活性强度,但相对分子质量过大会导致药物不易吸收、过膜性差、部分基团容易被代谢等。Wenlock 对不同研发阶段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了统计,上市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要明显低于在研药物,氢键接受体也有类似的现象。